×
标签: 清华大学
未经许可,不可转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如需转载,请先关注我的公众号“启明笔记”与我取得联系


大家好,我是启明,本科就读于某985大学文科类专业,在去年的考研中,我有幸以初试400多分排名极为靠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拟录取。(关于我的个人背景更详尽的介绍请见公众号,这里主要讲学习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通过讲解考研应该如何备考的这个问题,去阐述如何高效学习新知识,以及如何用尽可能短的准备时间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方法论问题。这一系列的经验贴文章,可以说是我这二十二年来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论结晶和笔记精粹,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讲解关于“高效学习的方法论”,在后续的文章中,我将继续为大家介绍考研各科具体备考方案、如何择校、如何准备复试等内容。

本文的方法论部分引用了一些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结论,在完成初稿后,还邀请了一些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同学帮我修改完善,包括我那一年的高考状元(高中同班同学)。几经易稿,耗时甚巨,务求尽善尽美。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如果这篇文章存在什么问题,欢迎大家帮我指正。


一、“天赋”和“聪明”从何而来?

原本我是打算直接开始讲如何对抗遗忘等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的,但是很多同学向我反映,他们认为学习能力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天赋,所以我把第一小节的内容换成了向大家简要地阐释一下,从神经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聪明”和“天赋”是怎么回事。

许多人相信,他们的智力水平是天生注定的,然而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脑的这种可塑性甚至能一直延续到老年。虽然大脑的结构与整体构造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但神经网络的精细构造却可以由后天的经验塑造,而且具备大幅修改的能力。每时每刻,外界的经验和环境都会不断刺激大脑回路进行调整,最终导致每个人拥有截然不同的神经结构。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所学的、所看的、所接触的所有外界信息,都在不断重塑我们的大脑结构。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大脑皮层的灰质分布是可以后天改变的,研究表明,经常开车的人,他的脑灰质分布会使他更能记忆城市的地图和位置信息,虽然神经元的数量在成年后不会再有太大变化,但是神经元的分布却会根据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任务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你经常用大脑干什么,你的大脑就会变得更适合干什么。你越学习,你的大脑就会越适应学习,经过十几年的刻意练习,就表现为某些“天才”反应速度异常灵敏,其实这只是多年练习和积累的结果。在人生的黄金阶段,经过如此十几二十年的锻炼、习惯、思维方式的积累,产生巨大的差距并辐射在其他领域也不足为奇。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刺激大脑建立新的连接的过程。每当你学习、思考、记忆的时候,当你在努力思索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时候,负责记忆不同知识的神经元就会建立联系、交织拧成网状、进而建立起神经丛。所谓的聪明,其实只是因为学了更多的东西,做了更多的思考,大脑用的更频繁,神经丛的连接更发达,灰质的分布也更适应学习的功能罢了。

有人问,为什么我和别人同样是学习,别人的神经丛就更发达呢?这是因为别人做了更多的“让大脑费力”的事,或者在“学习和思考”上的时间投入更大。比如上小学时,你只学课内的数学,别人出去学奥数;又或者你只是单纯地听课、机械地做题,别人却在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点,思考每个数学概念背后隐藏的实质;又或者干脆你做一道题,别人做十道题。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大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天差地别的,可能一开始这种差别并不明显,但是经过长期日积月累的大脑结构微调,最终的结果就是今天有些人看起来似乎格外聪明。总的来说,真正天生聪明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即使在清北也是如此,大多数人,都是后天刻意练习塑造的“聪明大脑”。

所谓的聪明和天赋,只不过是十几年间,由成长环境、出身阶级、教育资源、人生轨迹等因素潜移默化养成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差距,这些差距导致了学习效率和思维速度上的极大差距,最终的结果就是有些人用很少的时间达成的学习效果超过了很多人花了很长时间取得的学习效果,然后大家把这种差异称之为“天赋”。

同样是学习和做题,那些清华北大的同学只不过是比你多了这么多思考、总结、动脑筋的环节罢了,只不过是他们有更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罢了,而不是他们真的多有“天赋”。他们可能只是小时候碰巧这么做了,又或者有良好的教育资源,父母、老师小时候特意教过他们要如何学习。在学习的实践中这些方法又确实有效,考出的高分和老师的夸奖给他们的这种“费力动脑筋”以外界正反馈,经过十几年的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就是今天的他们似乎看起来就是聪明很多。其实只是长期以来多动的那些脑筋使得他们的神经连接更发达,脑灰质的分布呈现出一种更适合快速思考问题的模式罢了。

尽管随着年龄增长,脑灰质分布的改变将会越来越难,但是人的大脑在一生中都是可以塑造的。换句话说,只要你现在开始努力,按照我在后续的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坚持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你仍然有机会让自己的大脑变“聪明”。记住,你每一次学习,每一次感到大脑在很吃力地思考时,你的大脑都在不知不觉间比以前更聪明一点。

改变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你总会忍不住选择回到“舒适区”,让大脑不那么难受。如果你感到学习和思考很吃力,不要害怕,不要气馁,这说明你的大脑正在努力建立新的连接,你正在变得比以前更“聪明”!坚持下去,你会获得成功!

二、如何对抗遗忘

在学习新知识时,特别是又多又杂的新知识时,我们常常面临遗忘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阅读了很多认知心理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有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也许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间使用,有些则并不那么常见,我将之归类为并非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识”。这些方法我主要运用于考研专业课的备考过程中,这里简单地阐述一下这些方法的主要思想:

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反复阅读教材是十分低效的。与其一遍遍看书,不如在大脑中进行检索式练习,检索可以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检索式练习,是指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也就是将存储在记忆中的知识点提取到意识中的过程。通过检索练习,相应的神经回路会被强化,该知识点会在我们的记忆中储存得更久,同时日后回想该知识点也会更迅速。

我们在提取记忆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在想起来后,这项记忆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得到的提高也就会越大,这是因为费劲回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记忆的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的强化。总的来说,越是费脑的学习方法,比如回忆知识点、背诵默写、做题、考试、把新学的知识点讲给别人听,越是能帮我们掌握知识、保持长期记忆,而轻松的不用动脑筋的学习方法,比如翻来覆去地看书、看视频,则通常很快就会将知识完全忘掉。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学完新的章节后合上书本(或者看完一集学习视频后暂停播放),一边回忆一边画出这一章节的脑图,回想刚刚学过的所有知识点和概念(检索式练习),用自己的语言将新学的知识点表达出来,也就是假想我们正在给别人讲解这个知识点(费曼学习法),并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相联系(将知识细化、建立联系),新旧知识的关联越多,越能掌握新知识。(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组织成心智模型,并与大脑中已有的心智模型联系起来)


当检索记忆的练习结束后,我们还应对刚刚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习题巩固或考试测验,考试和测验是我们强化记忆的有效学习工具,研究表明,定期做习题或进行考试、自测,既可以作为有效的检索学习工具,找出记忆的薄弱点,还可以有效中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虽然大脑不像肌肉那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但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确实是可以强化的,具体的方法就是检索记忆、做习题以及通过考试自测。


此外,穿插学习会增大检索难度,但能让学习效果更持久。穿插学习,就是把既相关、又不同的学习内容混合在一起学习。具体应用在考研数学上,我们可以把高数、线代、概率论的知识点混在一起交替学习,而不是先看完高数,再看线代,再看概率论,做题时也可以把高数、线代、概率的题目混在一起做而不是分开做。穿插式学习要求我们辨别不同知识的区别,深化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比起简单的重复,能让我们把知识点掌握的更牢、更持久。相应的,集中式学习、填鸭式学习,也就是大学期末两天时间集中地学完一门课的方法,虽然能取得不错的短期记忆效果,但也会很快遗忘。穿插不同内容的学习,虽然增大了学习的难度,但记忆效果更持久。


学习需要有间隔,短时间内快速连续地学完一门课的效果并不好,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学习新东西——间隔几天产生遗忘——检索回忆、做习题、复习——继续学习新的章节,这样一个流程下来更容易产生长期记忆,不要害怕中间的遗忘,当我们的大脑经过中间间隔的那几天的睡眠修复和遗忘过程后,再进行检索和复习,可以让你产生新的理解,也能让你的记忆联结更牢固。


也就是说,跟连续几天都学一科相比,每天学一科换着来可以记得更牢,具体应用在专业课上,我们可以第一天学数据结构、第二天学机组、第三天学操作系统、第四天学计网、第五天继续学数据结构...;...;循环着来,这样间隔学习的效果,比先学完数据结构、再学完机组、再依次学完操作系统和计网的记忆更牢固。通过适当的学习间隔,也就是在你完全遗忘之前所学的东西前,进行“间隔遗忘式学习”,才是符合大脑记忆机制的学习方法。


最后,记忆的终极秘诀在于“重复”,每学完新的章节,我们应该对之前学过的所有章节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的过程同样采取“检索记忆”和“练习测验”的办法,针对检索和测验过程中发现的记忆薄弱点,再有针对性地回去看教材上的知识点讲解。这样,我们每次学习新的内容,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检索记忆、练习测验和复习巩固,虽然看起来速度慢了很多,但是只要学过的就不会忘。要记住,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笨办法最有效。

三、我学习数学的经验

这一小节的内容,实际上是以我个人学习数学的经历,来讲解如何将上一小节中提到的认知心理学的各种学习方法,具体地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

还记得我大一上高数课的时候从来不记笔记,但我的高数成绩比很多笔记工整的同学更好,因为笔记会阻碍我的思路。如果我记笔记,我的注意力放在写字上,脑子就来不及当场把老师讲的知识点理解、消化、吸收。当你赶时间抄写板书、记笔记的时候,实际上你并没有在动脑子。

我通常会在课上全神贯注地投入思考,跟着老师的节奏,当场把老师讲的东西消化、理解、吸收,根本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可以用来记笔记,等到课下再回忆老师这堂课讲到的所有知识点(检索式练习),把定理和公式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努力想清楚定理和定义严谨的数学语言背后隐藏的实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重新把他们解释一遍(费曼学习法)。闭上眼睛在大脑的想象空间中把定义、定理和公式具象化(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更能印象深刻),把定理的证明步骤在脑子里自己推一遍(提取记忆,脱离输入进行输出),并且思考今天新学的知识点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点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将知识细化、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

我总在思考前后章节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的共性和关联,并且数学这门学科经常呈现出一种“巧合”的高度统一的规律性和自洽性,每当我想清楚看似不相关的定理与定理、公式与公式、证明与证明之间隐含的实质上的统一性、相似性和一致性,我都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愉悦,而这种思考取得的学习效果要远远超过记笔记。理解、思考、提取、输出的学习效果,比大多数人使用的重复输入(反复看书、反复看视频)、机械记录(上课时匆忙的记笔记)效果更好,还是那句话,轻松地学习(重复输入、单纯地记录而不思考)等于没学,当你费力地动脑子(理解消化知识点、尝试提取记忆和输出),你才是真正地在学习。

注意,这里我并不是反对记笔记,当我在学习可以反复观看的视频时,我会先确保自己已经理解了某个知识点,然后再暂停视频记下笔记。我在这里是说对于没有录播的实时课程来说,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消化、理解、吸收知识点,比匆忙地记板书、记笔记更重要。

学数学,理解和思考的过程远比刷题更重要。在我看来,题海战术是一种形式上的勤奋,实质上的懒惰,请注意,我不是说刷题不重要或者不该刷题,而是指不应当机械地做了大量的习题,却不去思考归纳总结每种知识点对应的题型和方法,只知道埋头做事,却不知道抬头看路。在我看来,只是做题却不归纳经验规律,只是拼命做笔记却不在课堂上想清楚公式定理背后蕴藏的实质,从头到尾地毯式地刷题集却不针对自己的薄弱点和重难点有目的性地做题,这都是一种“伪勤奋”,是一种“战术上的勤奋、战略上的懒惰”,是倾向于做那些轻松的简单的学习方式,而不愿意真正地动脑筋思考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在学习,也花了很多时间,实际上学习效率极低。

同样是做题,做自己的薄弱点的题或难题,相比于做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简单题要更费劲一些,但是你得到的收获也更大。我们在准备考研时,应当努力保持自己处于“学习区”,而不是“舒适区”。如果感觉学起来又慢又难,我们时常会想要转而去寻求更轻松的办法,但那是无效的,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学习,效果也更持久,轻松地浮于表面的学习等于没学,只有当学习感到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记住,你的学习过程越是困难,你的学习方法越是费脑筋,你的记忆就越牢固,你对知识的掌握就越深刻,轻松地学习等于没学。

四、如何自律

很多同学问我,当我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究竟要怎样才能做到拥有足够的自制力、克制住想看手机的念头?偷偷告诉你,高效学习的秘诀就是不带手机(远离干扰源),这个方法是一个哈佛的同学告诉我的,她也在用,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下次再看到有人劝你自律云云别被忽悠了,他多半是想割你韭菜。自律这件事没那么容易也不是打打鸡血就能做到,成功者靠的是“习惯”,而不是自律。宣扬自律、成功学、给你打鸡血的人自己未必能做到自律,他这么说也许只是想赚你的钱。千万不要想着自己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想着自律只会让你自己变得很累,任何人都一样,没人能坚持下去,而养成良好的主观习惯,则是让你变得优秀、提高行为积极性的根本所在。

尽管在刚开始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咬牙坚持下去,你会越来越轻松,你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因此,在做出改变的过程中,千万别想着要自律,那只会让你痛苦不堪。

做事时,不要先想,然后再做,而是先做后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去想怎么做,而是直接开始做,让行动比念头跑的快,你就不会再被拖延困扰了。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只要坚持五分钟就可以了,通常你只做五分钟,然后你就会像齿轮转动一样,很容易就能坚持下去,完成你想要完成的任务。

关于如何自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自控力》这本书,这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写的。在我看来,学习效率高的人无非就是小时候家庭教育培养了好的学习习惯、并且通过特定的训练适应了长时间进行低刺激的枯燥活动,如果不是出生在这种家庭,那就直接不带手机+找一个氛围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你的学习地点离放手机的地点越远,回去看手机的时间和路程成本越高,你想看手机的念头就会越淡,手机对你的学习专注度的影响就越小。换言之,就算我们拒绝不了手机的诱惑(我认为智能手机和上面的各种社交娱乐APP某种程度上就是针对我们大脑的弱点设计的),我们可以想办法提高“向诱惑妥协”的成本,当我们离“诱惑源”的距离越远,“诱惑”对我们的干扰自然也就越小。

五、如何调节情绪、稳定心态

多种研究表明:情绪低落的人更容易受诱惑,实际上这和压力勾起的欲望机制类似。情绪低落,包括自我怀疑、焦虑、抑郁等等,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压力,压力会刺激着大脑产生多巴胺,但是多巴胺只是引导我们追求快乐,而不会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在多巴胺的刺激下,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求暴饮暴食、游戏、小说、短视频等“奖励”,逃避“学习”等困难,但这些“奖励”只会刺激更多的多巴胺产生,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真正有效的减压策略不是通过释放多巴胺或依赖“奖励”,而是通过增加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来改善情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催产素,从而真正地减轻压力,这种物质也使大脑停止对压力的反应,减少体内的压力荷尔蒙,并产生放松的反应,这是一种具有治愈作用的反应。


尽管目前流行的一些解压方法并没有什么效果,但有些策略确实有效。解除压力最有效的方法包括:锻炼或参加体育活动,祈祷或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和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瑜伽,以及培养创造性的爱好。

缓解压力最没有效果的方法包括:购物,抽烟,喝酒,吃得太多,玩游戏,上网,看电视或看电影超过两个小时。


就考研来说,我认为保持健康的身体(均衡饮食、充足睡眠、有氧运动)是最经济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试试冥想,冥想可以有效地减轻压力、释放焦虑。另外,减少看手机的频率、屏蔽社交媒体和网络也可以显著地降低焦虑、提升幸福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寻找反馈——来自外界的反馈。人的大脑构造决定了人需要及时的外界反馈,无论是做卷子过程中发现自己薄弱点的这种反馈,还是跟研友交流探讨学习情况的反馈,或者跟家人朋友沟通的情感上的反馈,都是保持稳定心态的重要方法。控制好自己的时间,做好学习规划,把考研的总任务分解为每天的小任务,如果你能够按时完成每天的任务,你将收获一种充实感和对时间的掌握感,焦虑和压力将离你而去。

六、如何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地学习

学习需要心静,沉浸式的思考。学习过程中尽量保持长时间的高度专注、不走神,沉下心去学,自然可以进入心流状态。

要想长期在学习上保持专注、忍受枯燥,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远离外界刺激,比如小说、游戏、短视频等。因为人的大脑会根据外界刺激调整阈值,如果经常接触高刺激事物、经常分泌多巴胺,大脑是很难适应长时间枯燥专注地学习的。


那些在学习时能够保持长时间高度专注的孩子,往往是在小时候通过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晚上放学回家写作业时,父母把电视关上陪孩子一起看书学习,又或者通过幼时的某些训练人为调低了大脑的刺激阈值,比如长期枯燥的练钢琴、刷奥数题、学习书法、绘画、看文学名著等,经过这些“枯燥低刺激活动”训练的孩子,在学习时更能够忍耐枯燥,保持长时间的高度专注不走神。

而那些学习时沉不下心、总是走神的孩子,则往往是由于经常刷手机、玩电子游戏、看网络小说、刷短视频等,经过长期的这种外界高强度刺激,他们的大脑已经很难适应低刺激的枯燥学习了,因此在学习时,常常由于外界的各种干扰或内心时不时浮现的各种念头而走神。

诚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考研备考期间,我们应尽可能远离电子屏和网络,特别是不要经常刷视频、看爽文、玩游戏等,清心寡欲,饮食清淡,通过刻意地远离和规避高刺激事物,将我们大脑的刺激阈值重新降下来,自然能沉下心来、潜心学习。


七、定期复盘与学习规划

我在考研备考期间,每过几天就会做复盘,反思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思考是否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会制定考研总计划表和具体到每天的任务安排。在考研期间,我每天都在思考数学和专业课的命题老师会怎么出题,不断针对老师的命题思路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计划。制定长期的学习规划、及时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不仅是对学习进度的把控,更能够起到减少焦虑稳定心态的作用。


朋友们,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尝试使用那些更费力、更耗脑的学习方式吧。天才不是一蹴而就,正是在做这些更艰难、更挑战的事情的过程中,我们逐渐逼近人类大脑认知潜能的极限。学习——思考——实践——总结——温习,简单的“常识”中蕴藏着学习的深层智慧,从今天开始,就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吧!


最后,我强烈建议大家提高对考研难度的警惕,知乎等很多平台把考研宣传的很简单,把考研上清北说的比高考、保研上清北简单好多一样,实际上在我看来,考研初试的备考阶段绝对比高考难。考研不仅考察你的学习能力,还考察你的信息搜集能力、你的自制力、你的心态调节能力,你要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去做出各种判断和决策,而高考只需要安心地学习就够了。和保研相比,考研只能填报一个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考上,则很难调剂到比较好的学校,这势必会造成在考研备考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经常会因为择校问题而陷入到焦虑当中。同时,名校好专业留给考研学生的名额通常非常少,而且通常远低于保研的名额,这意味着你要跟全国无数的考研学生,去竞争那极少的几个考研名额,因此,相比高考,好学校好专业的考研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此外,与考研相比,高考的环境要单纯太多了,有老师帮你规划学习任务,有各种考试测验给你及时的反馈,有同学陪你交流探讨不会的问题,也不用操心择校的问题,你只用学就完事了。


而考研则往往是一个人的战斗,没有高中的各种调考你不知道自己的水平,也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的水平,你每天的心态都处于崩溃中,你要在无休止的焦虑中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你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外界干扰。认为考研简单的人通常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考研,我知道一个本科中游985的同学,国奖选手,弃保跨考计算机,准备了十个月最后初试成绩300分不到,可见考研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容易。正因如此,我强烈建议大家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界环境,也就是之前说到的不带手机+找一个氛围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减少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力消耗,增大自己的胜算。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学习、归纳、总结的一些常见的学习方法论,在后续的文章中,我将结合考研的具体案例,详细讲解在考研初试和复试的备考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上面提到的这些学习方法。

此外,还有一些学习方法论和思考问题的模式不方便单独拎出来讲(单独讲讲不清楚),需要结合具体事例和科目才能讲明白,比如,如何提升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即看懂句子的能力)?为什么有些人无论考几年英语分数都没有提升?如何分析考研出题人的命题思路?如何以目标工程来看待考研?自主命题的专业课有什么内在规律?面试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有人初试高分、机试高分却被刷掉?复试的时候老师最看重什么?如何增大自己复试被录取的概率?如何才能做到初试低分却在复试中逆袭?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就没有在之前的方法论章节里专门介绍,而是放到后续的文章中,结合具体科目讲解。后续的内容将会更精彩,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启明笔记”继续阅读鸭!实际上,我主要分享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些学习的方法论以及一些针对性准备考试的办法,只不过是借助考研这个载体去阐述,这些方法论和思考模式可以有更广泛的用途。在面对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一个目标时,我们如何分析、如何拆解、如何看清这个任务背后隐藏的实质?任何一场考核,其初衷都是考察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却往往因为各种现实原因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就像考试考察的知识点和我们要学的知识点永远是两个圆,互联网面试背背八股文把面试官的问题都答上来不等于专业基础扎实,考研面试也是如此,在后续的关于如何准备面试的章节中,我并非只是单纯地讲考研面试,而是借助讲面试向大家分享,我如何分析和思考面试的实质,在看清问题的本质后,又是如何利用这个实质针对性地准备。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N诺考研平台,在我的初试复试备考过程中,N诺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强烈建议考计算机的同学关注一下N诺!!!

我的考研经验贴和学习方法的文章一共有7-8万字,考虑到文章内容太长的话,大家的阅读体验不好,因此本文做了一定程度的删减,关于高效学习的方法论完整版,欢迎到我的个人公众号“启明笔记”上继续阅读,后续还有考研各个科目如何备考的详细介绍和讲解,我期望以科学研究的结论指导学习、指导考研,避免鸡汤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考研经验机器人

写了 959 篇文章,拥有财富 1922,被 0 人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学长鸭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学长鸭,考研学长鸭,杭州高考淘宝信息技术店,考研直系学长学姐专业课一对一辅导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