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复旦大学
前言

我本科读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属于科班,所以学习方式肯定不会适合每一个人,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但无论大家是科班还是跨考,我都希望我的经验教训能给你们带来一点帮助。
初试的经验帖网上有很多,今年选择考复旦,大家也非常关心复试,所以我会尽力给出如何准备复试的一些建议。
初试关于初试的一些想法

我的初试总分 414,排名 36/426,数学、408、政治和英语分别为136、128、75、75。在联系导师的时候也算是有些优势的分数。
20年复旦的复试线较低,310能进复试线。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排名的后半段刷人是很多的,前半段刷人就很少,而且考研的大趋势就是一年比一年卷,所以将目标分数定高不会错。当初我计划考400分,数学140分,408 120分,英语和政治加起来140分。最终除了数学发挥较差,其他科目都达到了设想的目标。
21年复旦的复试线是355,若是结合我的复试成绩来看,初试低了50分也基本能录取,考400+“浪费”了许多分数。再加上今年有好几位初试高分的同学被刷,在22考研群中经常被提及,用以佐证“初试无用论”。
但在我看来,初试的价值并非现在贬的那样一无是处。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果初试分数较低,联系导师不会像现在这样顺利,甚至拿不到一些热门导师的入场券——毕竟初试低分在前期联系导师时没有回应是正常现象;在复试前选择研究方向时,我无法果断选择最想学习的方向,还有可能被迫卷入“博弈”,避开高分选手、项目大佬们集中选择的方向;在面试时,也可能会少些印象分;即使到了调剂环节,也是依据初试分数获得面试资格...;...;
初试分数的高低不一定改变结果,但肯定会影响选择范围。而初试高分的同学被刷,只是说明初试取得高分并不能保证一定通过复试,不代表初试真的不重要。毕竟比起“985本”“国一”甚至“B会二作”等亮眼的标签,初试高分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分量,却是你在短短半年中最容易取得并证明自己能力的东西。无论是电话面试还是复试,初试成绩都是重要参考之一。
引用qqq学长的一句话:
“对跨考生而言,初试分数是你进入复试后的唯一武器”。
其实无论自身是什么情况,初试高分都值得我们积极地追求。而对于这句话,学长还做了具体解释,并非只强调初试的重要性。他写的许多话也一直鼓舞着我,具体回答可以看下方链接:
参加 2020 考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总体复习安排

考研的想法很早就有了,不过由于还有比赛项目,大三的课程也在认真学,因此直到八月中旬才正式开始准备考研。这里只说当时的总体安排,底下再讲详细情况。

       
  • 八月中旬到八月下旬,看完高数的基础视频,把王江涛的考研词汇书背了一遍。
           
  • 八月下旬到十月初,结束高数的第一轮,期间又背了一遍王江涛词汇,做了五六套英一的阅读题。
           
  • 十月初开始学408和线性代数,数学和408平分每天的学习时间。
           
  • 十月底开始,数学就是刷真题和刷试卷了,408还是照常学,然后每天抽一两个小时看看政治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
           
  • 到了十一月底,408也结束了,和数学一样每天就是刷真题和模拟题。
           
  • 十二月中旬跟着空卡背了三四天肖四,背了一篇英语大作文和四五篇小作文,接着就上考场了。
           
  • 我使用了番茄todo来计时,十月之前每天学习9~11小时左右,十月之后基本每天学习12~13小时(没有课的时候)。
           

    关于何时准备考研才算好,这个事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战线拉太长后期会疲惫,也有人说备考时间从不嫌少。我个人偏向后一种观点,因为八月中旬的开始时间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些紧迫,各科都存在着来不及刷题的情况。就算复习时间充足,我也觉得越早开始越好,因为还可以拿多出的时间为复试做些准备(初试准备充分再准备复试,和先准备复试后准备初试,心态肯定是不同的)。
    数学

    今年数二很简单,但考得还是不怎么理想吧。下面就讲讲当时具体的学习安排~
    所用书目:李王复习全书、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汤家凤高数辅导讲义、1800题、660题、数二历年真题、李林6+4模拟卷、张宇8+4模拟卷、330题(做了半本)、张宇十八讲(没时间刷了)

           
  • 八月中旬开始刷高数视频。由于大学高数没有认真学,所以我看了汤家凤的基础视频快速复习了一遍,并记了关键笔记(大概十天完成)。过完基础视频记了笔记后,对高数有了整体了解,就开始刷复习全书,同时刷对应习题。
           
  • 从八月下旬到十月初,我把复习全书的高数部分和1800的基础题高数部分完整刷了一遍,并复习了重点标记的题目。在一刷时我会将第一次没做出来的题目和技巧性强、值得温习的题目做记号,方便自己回头复习。
           
  • 十月初到十月底,刷完复习全书的线代部分和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将高数和线代的标记题目再复习一遍,数学部分的一轮复习就算是结束了。我用真题进行了测试,07年~16年的真题,除了16年118,其他年份都在130+,也有140+的,大多是粗心错误。感觉基本有把握数学130+了,就将志愿定为了复旦。
           
  • 进入十一月后,由于16年真题做得不好,暂停做真题转而刷660,330,并刷了一遍汤家凤的高数辅导讲义。本想将张宇的十八讲作为压轴题来刷,结果发现这时已经没多少时间了,只好放弃不做。
           
  • 从十一月底开始,基本保持一天一张试卷的频率,李林老师的试卷虽说比较接近真题,但做多了还是能发现埋坑的规律,最后冲刺四套卷也是两套150,两套145。如果今年李林卷还跟21年的差不多,感觉难度是不够的。网上虽然不太推荐张宇老师的试卷,但我个人做下来感觉还是有价值的,一方面张宇老师的模拟卷难度较高,计算量大,可以开拓思路、训练计算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戒骄戒躁,磨砺应对困难试卷的心态。张宇卷做下来分数也很不稳定,有120+的也有150的。最后刷完了剩下没做的17~20年真题,基本在140以上。
           

    到了考场上,发现今年试卷大题特别简单,做完还剩半个多小时,本以为自己能满分...;...;最后结果却很差,反思了一下原因,一是对试卷过于轻视,没有好好检查,二是考前两三天全在刷408真题(408真题来不及刷了),数学觉得应该不会出大问题就没有再练手,还是少了一点做题的感觉...;...;虽然就算保持手感,也可能还是会粗心犯错,但还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尽量在考之前刷一点题保持手感。
    由于今年数学大概率是比较难的,故推荐在打好基础后,多做做张宇老师的习题和试卷开拓思维和磨砺心态。 另外武忠祥老师的评价也很好,但我没有接触过,不妨试试~
    下面记录初学数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1. 数学视频跟哪位老师?
    具体看哪位老师的视频,我觉得没太大差别,视频就是起入门作用的~实在纠结的话,不妨各个老师的课程都试听一下,百闻不如一见,喜欢哪位的风格就选哪位听(各个老师的优缺点网上也说得不少,就不展开了)。当然,如果数学的底子不错,直接上复习全书也能看懂,那就没必要看视频。学习408、政治同样如此。
    2. 习题集用什么好?
    各种习题集褒贬不一,主要是风格特点不同。比如汤家凤的1800题,就拿“同题型堆砌”来讲,喜欢的人把它当做优点,反复刷同一个类型的题,能加深印象并巩固知识点;不喜欢的人视其为缺点,重复题型堆砌,反复刷浪费时间。张宇的1000题,喜欢的人觉得每题都能开拓新思路,方法巧妙,不喜欢的人觉得题目难度过高,解题方法有“炫技”的嫌疑,刷了很久还是感觉基础不稳。我建议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选择——比如我知道自己不是很怕难题,但计算能力较差且大学没有好好学习高数,基础不牢,因此选择1800来锻炼计算能力和巩固基础,在后期再做张宇的题目和试卷作为提高。
    真题是检验学习方式的唯一标准。
    十月初简单地过完一轮高数时,我做了19年数一卷和06年的数二卷,总体结果还可以,高数部分扣了10分左右。如果说一轮复习高数后做真题并不理想,就要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了,比如基础题很多做不出,就可以考虑刷些1800对应章节题目,难题做不出可以考虑看看张宇十八讲,或者将之前的错题研究透等等。这些都不一定要刷完,可以主用某本习题集,在其他习题集上针对性地刷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章节,针对性刷题的效果真的很显著~当然有时间都刷肯定不差的。
    3. 数学需要过几轮?
    有时间的话肯定是多多益善,但一轮复习不要过于追求速度,尽量打好基础。刚看到有篇高分上岸的同学的帖子,他提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非常赞同。
    备考期间,我的学习速度算是慢的,数学、408还是政治都是如此。从学习的天数来看或许速度还行,不过我每天学习时间长,实际的花费总时间肯定是更多的。这些多出的学习时间,主要用在理解错题和反思错题上。有些题即使做对了,但答案可能有另一种思路或更好的思路,也要花费时间整理和思考。有些做题的感悟在后面的章节或某些老师的技巧中得到印证(比如在中值定理那章提前掌握积分中值定理,积分中值的公式可视为拉格朗日的变形),有些则变成独属于自己的技巧,这些都记录在笔记本中。
    第一轮复习是很全面的,后面未必能有机会再那么详细地学习每个知识点,所以尽量在第一轮复习时就打好基础,不要过于追求速度。能理解并做出复习全书和某本习题集的每一道题,其实已经把那位老师想教你的东西都掌握了,做真题时就不会有太大阻力。十月底过完第一轮数学后,我把复习全书和1800题基础部分的标记的题目和笔记复习了一遍,基本能保证真题稳定在130+。之后两个月就主要靠刷题增加熟练度,以此减少粗心的计算错误和拓展思路,其实提升已经没那么大了。
    408

    所用书目:全套(四门单科书本,模拟题,408历年真题)
    408应该是四门考试科目里发挥最稳定的,不容易超常发挥,也不容易考砸。四十道选择的题量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运气与失误的影响。不管状态好坏,做历年真题的时候一直稳定在错四道,就两套分别错了三题和五题。今年对了一下的不完全版答案,应该还是错4~5个选择的样子。
    下面讲一下当时的复习安排:

           
  • 十月初开始学习408的单科书本,由于我数据结构和计组当初学的不好,所以花了很长时间重新学习,这两门课复习了近一个月。操作系统和计网由于刚学不久且学的比较扎实,用了差不多两个星期学完。
           
  • 接近十一月下旬时学完了四本单科科目,开始综合复习,与数学一样,也是复习标记的错题与笔记。
           
  • 复习一遍后就快十二月了,每天保持一套真题或模拟题直至考试前。
           

    这样的时间安排是很紧的,因为考试前一天我还在批改真题,错题没来得及好好消化,模拟题也没刷完。如果是跨考或者有几门学的不太扎实,最好提前学习408。
    的单科书本后面是有配套习题的,当时我把选择题都做了,大题因为进度安排的限制,只来得及做70%,剩下没做的就只能看看答案,理解思路后就算过了(时间充足的话,肯定全做最好了)。针对专业课我使用了笔记本,不过不是整理错题,而是记录那些我觉得有价值的知识点,方便以后复习。
    408的选择和大题还是有所区别的。选择题要做好,需要较好的基础​,因为四十道选择涉及的知识点是非常多的。和复习数学一样,我会尝试理解每一个小知识点,比如做对选择题也要看解析,靠排除法选出来的答案,尽力搞懂每一个选项的含义,并把觉得有价值的知识点整理到笔记本上。这导致我的学习进度缓慢,十一月下旬才刷完四本单科书本。但这种学习方式的收益也是显著的,一轮复习408后,做真题就能将选择题的错误数稳定在四个。408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择题做的好坏,因为对于主观题,老师还能看你写的内容酌情给分,而选择错了就是错了,没法多给一分。
    408的大题同样重要,不过主要靠刷真题和模拟卷来提升。一开始不会做不要紧,做多了就会发现大题就那几种套路。今年的计组就很常规,对于刷过真题和模拟题的同学来说没什么难度。计网和操作系统的大题比较新(我装过linux系统也不记得安装顺序了),更看重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这应该也是未来的出题方向...;...;不过好在今年批卷很松,还是得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批卷松的话,也更看重选择题做的怎么样了)
    政治

    所用书目:肖秀荣精讲精练、肖1000题、肖四肖八模拟卷

           
  • 从十月中下旬起,我每天抽大约两小时用来学习政治,学的方式比较特别...;...;先读精讲精练,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关键句(虽然后来也没时间复习就是了),学完一章后再做1000题对应单选和多选题。我打印了选择答题纸,本想用于多刷,到最后时间来不及只刷了1.5轮。
           
  • 十二月中旬我开始大题背诵,大约背了三四天,每天花费半天时间,到考试前每天都温习部分来保持记忆。
           

    和数学、408的学习方式差不多,政治也整理了错题,每道选择的每个选项都看解析并尝试理解,如果还是理解不了就百度、知乎查。所以政治进度也是意料之中的慢,同时开始刷1000题的同学整本已经刷完了,我还没刷到一半...;...;不过我的肖四肖八选择题做下来平均是42.5,最终考试客观题也拿到了43分,应该说是正常发挥,结果还是不错的。
    我并不擅长背书,在此特别推荐跟着“空卡”背诵肖四大题,b站和公众号都能搜得到她的带背视频。她的口诀和逻辑背诵技巧让我很快就把肖四背了下来,而且她给的有些答案比肖四长(多写肯定不扣分啊)。今年肖秀荣又一次押中了题,不过我写的是空卡给的加长版肖四答案,另外由于不是完全死背,还加了我认为正确的内容,也许这是主观题32分的原因吧~(看到有人说全抄肖四答案,好像拿到25分的)
    英语

    英语算是被我放弃的一门,分数也不算高(前100名英语平均76分),学习方式多少有点问题,所以就不写参考书目了,请慎重看待~

           
  • 八九月份,我背了两遍王江涛的考研词汇,但我感觉并没什么用,做阅读该错五六个还是错五六个,于是从此放弃了背诵词汇(我的英语挺一般的,六级过线水平)。
           
  • 十月至十一月期间,我学习了唐迟的阅读技巧,错的数量没少,做题速度倒是更慢了,加上当时学习时间紧迫,于是干脆战略性放弃英语阅读。
           
  • 进入十二月后,大作文和小作文模板该背的还是要背。我的女朋友从咸鱼上帮我买了一份大小作文模板,十几块,除了有个别明显拼写错误还是挺好用的(唐迟的阅读技巧也是她帮我整理的,真的非常感谢她)。背模板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每天花费一两小时背诵和复习就差不多了。当然如果要整理自己的模板,肯定要花费更多时间。
           

    背作文模板不用担心阅卷老师会为难你,或许很难拿到高分,但英语水平不行的话,总比随性写要好...;...;时间有限,我就背了一套大作文模板和四五套小作文模板(说是四五套小作文,其实套话都差不多,最后也被我糅合在一起了)~由于我准备的模板很少,考试时弊端也显现了,硬把为数不多的准备的句子往话题上套,最终写出来的作文不用读就能感觉极其僵硬。
    最终主观题部分扣了13.5分,不清楚扣得多不多,但我感觉还行,应该是字迹立了大功(毕竟大小作文的内容都很烂)。在考前大概两周左右,我开始练习衡水体(最初在空卡公众号看到的,b站一搜有很多教学),衡水体也很好练,一开始会感觉有点不伦不类,练个三四天就有点意思了~每天也就练不到一个小时,抄写或者默写大小作文模板。这是作为放松的一种方式,并没有安排在学习的黄金时间练字。刷题方面,我总共刷了五六套英一的阅读题(所以今年英二阅读难我也没感觉出来),新题型是上了考场才知道怎么考的,实在没什么经验...;...;能拿到75已经很知足了。
    复试

    我的复试总体表现不如人意,细想下来是自己努力的大方向错了,因此复试这块主要讲我走过的弯路和教训。
    机试

    先讲一下机试的总体情况,复旦今年机试题共有三道,都是leetcode上的原题。机试不计入总分,总体难度不大,老师会在面试的时候询问解题思路。 今年机试对复试结果的影响很小。
    我以前没有刷过多少算法题,不过408的数据结构是认真学的。在复试前两周左右,我每天花费一个上午的时间按照题型刷PAT甲级题库(网上有很多关于PAT分题型整理的文章)。虽说今年是leetcode原题,但我感觉只刷PAT甲级也能顺利解出来。如果刷题中遇到小细节特别多的题目,不必在上面死磕(比如某些字符串处理题目),因为老师更注重的是你的解题思路而不是小细节。
    由于复旦特别喜欢考动态规划,而PAT甲级题库中又没什么动态规划题,而所以我额外看了一篇知乎关于动态规划的回答:
    如何理解动态规划?

    看完几个高赞回答再刷上两三道经典题后,简单动态规划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当然如果基础较好的话,可以直接刷leetcode,毕竟今年机试题就是从这里出的(不保证明年还是这样),而且PAT甲级偏向基础,难度较低。如果明年是线下机试,那题目的难度或许会比线上低一些,更加注重基础。(我猜的,没有依据)
    英语面试

    去年有很多经验帖提到英语面试会问408题目,然而今年几乎没问,大多是问项目和专业领域的知识,还有少量家常问题。由于我是按照去年经验帖准备的,所以没准备家常问题,被问到的时候基本白给了。所以英语面试还是要好好准备,项目相关、专业领域(指报考方向,比如我是AI方向,就要准备部分AI相关的英语内容)、家常问题最好都熟悉一下,而408相关内容就不是那么重要。
    当然,英语面试还有部分运气因素在内。比如有的组直接跳过自我介绍环节,直接开始英语提问,对我这种口语不行的人来说就不太友好;有的组喜欢问专业领域相关的问题,也有的组偏向于问家常问题。好在英语面试的占比也不大,最高和最低就相差两分。
    专业面试

    专业面试是整个复试占比最大的部分,在今年可以说是复试能否通过的决定环节,分为四个部分:自我介绍,专业领域提问、机试提问和数学/算法的一个小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介绍和专业领域提问。
    我的专业面试表现很不好,在自我介绍中,除了突出介绍希望老师问的项目,还一笔带过提了一个事先没做好准备的入门项目。本意是想表达自己一直以来就对深度学习非常感兴趣,完全没想过老师会在已知我不熟悉的情况下一直追问下去。也希望后来者吸取教训,自我介绍中提到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好好准备弄清原理,不要为了听起来厉害就把不熟悉的东西写进去...;...;
    再讲一下今年复试的整体情况。复试前需要选择未来学习的小方向,按照小方向刷人。较热门的方向(AI、数据)专业面试有些压力面的感觉(尤其是AI),侧重于考察专业相关项目与知识,不止一个人和我一样被问烂了...;...;c++/java/python的问题相对较少,几乎不会问408相关知识——408是没什么好问时才问的,所以被问到未必是好事。跨考和科班的要求差不多,也会被问专业问题与项目,再加上高分段集中报名AI与数据,所以今年复试被刷的高分选手基本来自于这两个方向。
    没有那么热门的方向,专业面试压力则较小。面试老师会问专业领域(相对较少)与各种语言的知识,也会问408相关问题,面试结束后反映老师的问题还是挺友好的,跨考和科班的差异不是很大。
    为专业面试准备,最好提前掌握报考方向的一些知识,如果想要报考热门方向那就是必须了。过去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没关系,在初试前的空余时间和初试结束后都可以学习。比如AI方向可以学习吴恩达的《机器学习》公开课,以及斯坦福大学的机器学习课cs229与cs231n(cv方向),书的话可以看邱博的蒲公英书。这些不必全看完(主要是时间来不及,能看完更好),对领域的技术有大致的了解后,做个小项目,照今年情况就能较为顺利地通过热门方向的专业面试了。明年的要求或许会更高,而如果想要跟随热门导师学习,那肯定还要付出比准备复试更多的努力。
    写在最后

    考研界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选择大于努力”。
    我不否认选择非常重要。但选择在很多时候带有运气因素,而努力才是能切实地把握在手心里的,往往是真正成功的秘诀。有时我们只看到了“双非”“跨考”“x月上岸”等吸引眼球的标签,忽略了作者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付出的努力,甚至可能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选择正确”。
    就讲讲考研这段时间认识的两位朋友的事情。A是跨考,具有非常强的学习热情。初试结束后,A就没停止过学习的步伐,在许多人一边玩一边等待公布分数线时,已经自学完了报考方向的一些公开课,即使进了医院依然坚持学习。复试之前他应用所学知识做了一个相关项目,对报考领域的了解已经超我很多。B平时不显山露水,和他交流cv的时候才知道一些事情。与我课程学习cv不同,B是出于热爱很早就从零开始自学opencv,找入门书并复现书上的实例,学完opencv基础知识后继续学了许多机器学习的公开课。在他们口中“其实也没啥的”的事情,远不如他们说的这般轻松,而这只是他们部分的付出,真正流下了多少汗水只有自己知道。

    没有人能轻易成功,也希望后来者们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进。正如《繁星》里的一首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当然,考研的结束绝不意味着终点,它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共同努力
  • 考研经验机器人

    写了 959 篇文章,拥有财富 1922,被 0 人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学长鸭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学长鸭,考研学长鸭,杭州高考淘宝信息技术店,考研直系学长学姐专业课一对一辅导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